行业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行业资讯

中国经营报:七大央企200亿豪赌玉门风电 16年税收不到1个亿

来源: 时间:2012-03-12 【字号: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早在数千年前,唐代诗人李白就曾感受到玉门这“两山夹一谷”的狭长地带大风的狂野与苍凉。然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的玉门市,却是一座因油而设、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在石油资源渐渐枯竭之后,玉门才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风电,期待“风电”能够迅速取代石油成为其支柱产业。

  然而,大风却比石油更难驯服。急于从风电中获得税收加速转型的“风电三峡”玉门,其风电经过数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却并没有为其带来多大的税收收入。玉门风电发展面临怎样的难题?玉门该如何真正从风电中获取发展动力?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希望能为读者还原玉门风电发展的真实图景。

  西出嘉峪关,沿着连(江苏连云港)霍(新疆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可以看到戈壁滩上一排排“风车林”正在二月料峭的寒风中转动。

  这里就是有着“风电三峡”之称的甘肃省玉门市。截至2011年年底,这里已经建成11个风电场,装机规模达200万千瓦。

  自1996年开始建设甘肃省第一个风电场,此后的16年间,玉门风电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接近200亿元,2011年风电产业对于当地GDP增速的贡献率号称可达到35.5%;不过,“狂飙”的投资并没有给地方带来与之匹配的收入——玉门风电产业2011年上缴税金仅为2180万元(仅占2011年玉门财税收入的4.44%左右),16年以来累计的税收额度也仅为7344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玉门市风电产业投资收益如此悬殊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太注重投资和装机规模,忽略了设备利用率以及风电并网能力,另外在制定风电发展规划上也有冒进之嫌。

  尴尬之一:悬殊收支

  甘肃是我国风能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玉门市被认为是风电投资的最佳选择之地,有“世界风口”之称。

  玉门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从1996年到2011年年底,国电龙源、大唐、华能、中电国际、华电、中节能、中海油这7家“国字号”电力企业已在玉门注册了9个风电运营公司,在玉门的三十里井子、低窝铺、昌马、黑崖子、七墩滩等地共计建设11个风电场,安装1000台以上的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已达到200万千瓦。

  在大唐昌马第一风电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风电场一期工程投资10亿元以上,目前大唐昌马风电场二期工程已经启动,计划引入更大型号的风机。

  记者采访得知,除了大唐以外,在玉门昌马投资风电的还包括中节能、中海油等3家企业,目前每家都安装了134台风机。

  玉门市能源局人士透露,2011年该市完成风电投资14.95亿元,16年来累计完成投资近200亿元。

  但据业内专家介绍,玉门的风电项目运营情况并不理想,其中一家风电场在2008年时就亏损了上千万元。本报记者在大唐昌马第一风电场的显示屏上发现,2012年2月14日之前的391天,该风电场的累计发电量仅为4002万千瓦时,累计上网电量仅为3888万千瓦时。按照目前的电价估算,这个投资10亿元的项目在391天里仅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收益。

  另外对玉门市政府来说,2011年风电行业收缴的税金仅为2180万元,过去16年累计税收也仅为7344万元。与将近200亿元的投入相比,无论从企业角度,还是从地方政府角度来看,投资和收益都是不相匹配的,投资收益率仅3.65。

  尴尬之二:产能闲置

  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投资规模和装机容量是每一个玉门官员和风电场工作人员都喜欢谈及的问题,但对于实际发电量和并网发电量则讳莫如深。

  玉门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市2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当中的151万千瓦已可并网发电,2011年该市风电发电量为15.53亿千瓦时,截至2011年年底,该市风电累计发电量为38.5亿千瓦时。

  事实远非如此乐观。仍以大唐昌马第一风电场为例,这个风电场装机容量20.1万千瓦,占玉门风机装机容量的10%、并网装机容量的13.33%。按照大唐昌马第一风电场一年实际发电量4002万千瓦时的标准推算,2011年玉门市风电发电量大约在4亿千瓦时至5亿千瓦时,不太可能达到15.53亿千瓦时。

  “15.53亿千瓦时可能是满负荷状态的发电量。”当地参与装机的一位知情人士私下表示,虽然地方政府声称151万千瓦的风电设备并网了,但是电网公司不具有满负荷发电的消化能力,每家风电场的发电都会受到电网的限制,运转的设备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大唐昌马第一风电场运行班长刑艺馨曾经透露,2011年4、5、6、7、8月,该风电场分别被限掉了1398万千瓦时、1692万千瓦时、693万千瓦时、771万千瓦时、90万千瓦时电,合计被限掉4645万千瓦时电,占这五个月满负荷发电量的43%。也就是说,该风电场所安装的风机有43%的发电能力是被限制的,近五成的风机是闲置的。

  在玉门,“三十里井子风电场主要通过110千伏变电站并网,昌马的几个风电场通过330千伏变电站并网,目前还在建750千伏变电站,但是电网的建设需要一个周期,电网建设速度相对滞后于风电场建设。”上述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一方面风力的不稳定会影响风电场的生产,另一方面是并网指标,“电网公司每天都会根据辖区内用电量的变化情况,动态地向各个风电场下达可并网的电量,风电场则需根据并网指标调整设备的运转情况”。

  玉门市委书记雒兴明坦言,伴随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800万千瓦工程的建设,包括他在内的酒泉市各级领导最担心的就是电网的配套建设,假设二者不能同步,酒泉辖区内各县市风电基地建设就会大受影响。雒兴明表示,“期待国家电网和发改委、能源局最大限度地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加大投入改善电网结构。”

  韩晓平表示,“电网公司往往是出于安全考虑才要限电,所谓的安全考虑就是由于线网的承载能力较低,风电的不稳定性对电网有伤害,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网络坍塌,所以风电场必须无条件接受调度指令,该关时就得关。”

  据韩晓平介绍,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大约有30%的风机未能接入电网,至于已并网的设备的运转情况,还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

  尴尬之三:超标规划

  虽然装机状况已经超越并网能力,但玉门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记者获悉,目前玉门风电产业已是超前发展,按照上级政府酒泉市下达的指标,玉门风电装机容量到2010年年底应为151万千瓦,到“十二五”末应为271万千瓦,实际上2010年年底玉门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68万千瓦,目前玉门已在建的黑崖子风电场等并未被列入酒泉市的规划。

  甘肃省发改委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甘肃2006年开始制定风电产业发展规划,最初规划的总装机容量1983万千瓦,其中酒泉地区占1905万千瓦;此后,相关部门有意在酒泉地区打造全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经过对风能资源、电网规划容量等条件的仔细分析,甘肃将酒泉地区的总装机容量调整为1065万千瓦。

  但到2008年4月,酒泉递交给国家发改委的风电开发规划中,该地区风电装机的规模已变为1271万千瓦,包括“十一五”期间516万千瓦的一期工程和“十二五”期间755万千瓦的二期工程。

  到2010年10月“十一五”末,酒泉地区实际已建536万千瓦风电项目,“十二五”拟建项目800万千瓦。至此,酒泉地区到“十二五”末的规划装机规模已变为1336万千瓦。

  具体到酒泉市下辖的玉门市,在最初的规划中,玉门在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中的份额分别为151万千瓦、120万千瓦,共计271万千瓦。“我们在酒泉的规划中只占20%的份额,远远低于周边县市,太少了。”玉门市发改委一位人士表示,该市只能先把项目拿下来,把装机容量发展上去,至于规划份额也正在加紧与相关部门协调。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玉门市发改委负责新能源的部门,工作可以概括为“三跑”,一是跑企业,拿项目;二是跑政府,要规划指标;三是跑电网公司,提高并网能力。

  玉门市能源局负责人透露,2012年该市风电产业目标是完成酒泉市规划中的二期工程第一批40万千瓦建设任务,启动第二批80万千瓦建设项目,同时做好65万千瓦大型风机项目规划选址,力争完成20万千瓦装机。此外,还要开展分散式风机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两个5万千瓦的项目。因此,今年玉门还将新增70万千瓦装机容量。

  玉门市政府明确要求发改委等部门积极跑规划指标,“抓住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准备扩容的机遇,储备后续风电项目,力争新增规划份额300万千瓦以上。”据介绍,记者在玉门采访期间,玉门市发改委主管新能源的领导已经奔赴在跑项目、跑指标的途中了。

  玉门市外宣办主任梁伟告诉记者,在目前11个风电场的基础上,玉门市近期又与中节能、中海油、中广核、亚洲新能源四家风电企业成功地签下了青石梁、宽滩山320万千瓦风电开发项目的合作框架,每家企业将按照80万千瓦的份额进行建设。

  不过,如何让这些新项目进入规划指标成为难题。玉门市能源局负责人表示,“恳请国家能将我市宽滩山、青石梁、黑崖子、红柳泉等区域总装机600万千瓦风电场列入后续开发规划,增加我市风电建设份额。”

  按照玉门市政府的规划,“十二五”末期该市的风电装机容量将会突破600万千瓦,2020年将会达到1000万千瓦。也就是说,届时玉门本身就将变成一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装机容量将相当于4个葛洲坝、半个三峡。

  对此,韩晓平表示,国家计划在内蒙古、辽宁、河北、浙江、江苏、新疆、甘肃建立7个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已被业界批为“跃进”,玉门一个县级市要争当千万级就有点追求表面繁荣了。韩晓平警告,“规划和实际相背离的现象终将导致问题出现,直接倒霉的就是那些没有经过有效评估和规划就匆匆上马的新能源企业了。”

  尴尬之四:销路难题

  未来如何实现上网风电外销也是难题之一。

  酒泉市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末期完成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二期工程建设时,该市的风电发电量可以达到800亿千瓦时,但这里面至少有50%的电量没有办法消化。

  酒泉市能源局局长吴生学表示,他们只能依靠“两条腿走路”,一是尽量就地消化,为此,酒泉各县市正在发展一些耗电较多的产业,二是争取较多地外输到华东、华中这些缺电的地方。

  对于外省区不愿用酒泉风电的现实,雒兴明颇有些怨言,他认为“这是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的弊端,缺电地区为了解决自身的就业、税收等问题,宁可自己多上一些火电、水电,也不愿意用酒泉的清洁风电”,他期望国家尽早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以便使全国各地自觉使用风电成为可能。

  在风电外输上,好消息是,湖南已与甘肃签订框架协议,通过架设特高压线路,消化甘肃富余的风电;据悉,今年将开工的甘肃至湖南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投产后,年输电量可达到350亿至400亿千瓦时,相当于目前湖南省全省用电量的1/3。另外,甘肃与江西也在进行相关的谈判,两省之间有望在2013年开建特高压输电工程。

作者:
摄影: